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大家关注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花粗布,回不去的日子回不去的情

    信息发布者:lsybdbj
    2021-01-21 16:21:13   转载
    这文章看得我热泪盈眶,不是文采,不是意境,而是朴实的文字下的一份感情。这世界,还能回去吗?
   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市场经济还没放开,买布都要到国营商店购买,而且不光需要钱,还需要布票。布票是上级发的,每人一丈多,仅够买一身夏衣一身冬衣,多了没有。国营商店卖的布是机器织的布,叫洋布,料子种类不少,花色也不少,但在农村,大多买一块蓝布或青布做衣服。想多买布,只能买不用布票只用钱的土布(也叫粗布)。土布是乡下农村人手工纺线织的。质量好的,线纺得粗细均匀,织出的布平整光滑;质量差的,纺线粗细不均,布面不平滑,总有一些细密的小疙瘩。因没有足够的样布,农村人家,大多都穿粗布衣裳。
    那个年代,鲁西南地区的土布比较有名,很多乡村农户都织布,每年冬天农闲时节,纺线织布就成了农村妇女的主要手工活,织好布拿到邻县农村去卖。那种土布,都是先将纺好的棉线染成不同颜色,然后用织布机织成格子布,红黑相间、红绿相间或紫黑相间,纵横交错。这种花色的布,农村一般用来给女孩子做单褂单裤或棉袄棉裤。
    记得有一年冬天,村里来了好几个卖布的妇女,有人问她们是哪里的,有的说是梁山的,有的说是嘉祥的。她们一边要饭一边卖布,走到哪一家,有要的就卖点布,如果这家人不买布就要碗饭吃。因村里的农户自己生活也比较困难,很少给干粮,一般是给一碗糊饾(稀饭)喝。一家给一碗糊饾喝不饱,也不好意思再要,只好再去另一家。中年妇女似乎习惯了要饭,没有什么不好意思,一家要一碗,三家给三碗糊饾就能喝饱,而那些年轻的,特别是二十岁左右没有出嫁的大闺女面皮薄,很多时候宁愿饿着,也不好意思开口要饭。
    这一天下午,太阳偏西的时候,一个女孩来到我们家里,看上去十八九岁,穿着自家织的花布做的棉袄棉裤,很腼腆地问我母亲要不要布,母亲说不要。女孩站在那里没有走的意思,最后鼓起勇气似地问我母亲能不能给点吃的。她说在村里跑了一天,也没卖出去多少布,从早上到下午,她一点东西都没吃。母亲说不是饭时,家里也没干粮,没什么可吃的给她。
    “闺女啊,”正当女孩转身快走到大门口的时候,母亲喊了一声:“你等等……”
    听到喊声,女孩停下脚步,转身回来。
    “你饭屋(厨房)里坐吧。”母亲说:“婶子给你烧碗糊饾喝。”
    那个年代,我们家劳力少,工分挣不够,每年分的口粮都不够,这一年冬天,我们家一般只吃早上和中午两顿饭,主食就是糊饾锅里煮地瓜干,晚饭不吃,这一天给一个非亲非故的人烧糊饾喝,也算破例做了三顿饭。
    母亲刷了锅,加了水,开始烧火。女孩一边跟母亲拉呱一边帮忙拉风箱。母亲问女孩家是哪里,她说家在梁山(属山东济宁),兄弟姊妹多,家里困难,冬天靠纺线织布卖点钱花。
    很快糊饾烧好了,女孩一连喝了三大碗,临走的时候,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我母亲磕了几个头。
    “闺女啊,”母亲赶紧拉起她来,“别这样……”
    女孩说,中午饭时的时候,她和别人一样到挨家挨户去卖布,要饭吃,但自己不好意思开口,眼看着有人要到了糊饾喝,自己连碗糊饾都没喝上,便一直饿着,实在觉得饿得不行了,就来到我们家,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问我母亲要点吃的,没想到我母亲能给她烧几碗糊饾喝。
    “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。”​母亲一边说,一边去抓了几把地瓜干,放进女孩的口袋里。
    “大婶,”女孩感激地说,“我给您留下块布,算是报答……”
    女孩一边说一边从一卷布中抽出一块,足有五六尺。
    “就几碗糊饾,别说什么报答不报答的,”母亲坚决不留女孩的布,“你拿去卖了换点钱吧。”
    那时候土布几毛钱一尺,那块布好了能卖两三块钱。
    “这阵子卖布的人太多,都卖不了多少,这块布也卖不几个钱。”女孩说,非得让我母亲收下那块布。
    “这可不行,”母亲说,“这么一大块布,你能卖不少钱呢!”
    最后母亲也没留那女孩的布,送女孩走出大门的时候,嘱咐她说:“闺女,再吃不上饭的时候就到家里来,婶子给你烧糊饾喝……”
    第二天早上,母亲发现大门后边放着一块花布,不知什么时候女孩悄悄地给留下了那块布。
    母亲问过别的卖布的妇女见没见那女孩,有人说那女孩到别的地方卖布去了。
    从那之后,再也没见那女孩来过村里卖布。
    女孩留给我母亲的那块布,是一块深红、深蓝相间的花格子布,做了一件棉袄之外,余下的还做了两个枕头皮。
    多年之后,说起那块花布,母亲还常念叨:
    “这花布还是梁山的一个​女孩给的呢!”
    时过多年,我一直在想,人都是有感情的,在这个世界上,人和人之间,只有有了大致相同的境遇,才会产生大致相同的情感,要不不会有感同身受的说法。人和人相处,能够互帮互助,大都基于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经历。有的经历,常常是令人刻骨铭心的,无论过去多少岁月,都可能会在某个时候,重新浮现眼前,越发清晰……
    ————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